-
《东山坳》:乡村新貌与时代精神的共鸣
为乡土新貌留下文学见证,已成为当代作家的自觉追求。
2025-04-16
-
古典与传承:诗写新时代的抒情——评倪宏伟诗集《唐代百首经典古诗抒情》
与诗人倪宏伟结缘,源于他的诗歌对我的触动。
2025-04-16
-
王松:良心买卖
一次在街上,我看见一个变魔术的。
2025-04-16
-
《流动的宴席》:小说的内部意蕴
2024年6月中旬,我参加了洛阳举办的李知展作品研讨会,得以比较系统地读了他的近期作品,有两个突出的感受:一是他的创作力很旺盛,这在河南乃至全国同龄作者里都不多见。
2025-04-16
-
“记忆塑造着每一个人”——共读叶弥《掸檐尘》
共读之一 呓语与“关于记忆的故事” ——读叶弥《掸檐尘》 文丨木子 (来自江苏南京,系江苏省作协会员) “掸檐尘”,指的是在“灶王爷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”的腊月二十四,把“家里旮旮旯旯都清扫干净,包括屋檐都要清理一遍”,再“贴灶君的像”,“用团子、麦芽糖祭他,让他上天说说人间的好话”。
2025-04-16
-
夷犹者的捣乱与辨难——李洱小说论兼及一种创作诗学的探索
一、夷犹者在午后出发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,李洱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93年的《导师死了》,彼时李洱27岁,已经在郑州一高校任教六年。
2025-04-16
-
西南历史的文学书写
如果想要描绘南方丝绸之路诞生的历史,那一定需要一张大大的画布,更需要精确把握其中的繁枝细节。
2025-04-16
-
虽然是诗丛, 却指向更具体的诗人存在
以“诗丛”的方式来展示诗人的创作实绩,已成为现代诗歌文化再生产的一种很普遍的做法。
2025-04-16
-
苏童长篇小说《好天气》:彩色天空画下的荒诞寓言
苏童用11年时间打造的47万字长篇小说《好天气》,绘制了一幅“咸水塘”上空的彩色风景油画。
2025-04-16
-
十分之一的王侃
我刚认识王侃的时候,他专注于女性文学批评。
2025-04-16
-
《羊毛苹果》:“边缘者”与来自苹果的馈赠
《羊毛苹果》是作家崔曼莉的中篇小说新作,首发于《天津文学》2024年第11期,后被《小说选刊》2024年第12期转载。
2025-04-16
-
生命与学术共同丰盈——江冰的文化研究与学术世界
江冰对文学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与激情,但他不会让热爱被禁锢在象牙塔或者书房里,而是让文学与生活热烈地拥抱,让文化与日常热切地碰撞。
2025-04-15
-
“70后写作”与新世纪文学的叙事主潮
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,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
2025-04-15
-
春风的况味——读蒋亶文《春风吹拂大地》
有幸提前拜读了蒋亶文先生的小说《春风吹拂大地》,这是蒋先生参加《十月》杂志“‘失踪’的小说家”栏目重操宝刀之作。
2025-04-15
-
经验、实践与新发展逻辑 ——论翔虹小说《鱼挪活》兼及新乡土叙事
不可否认的是,乡土中国在当代文学视野中出现了新的状貌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层面,便是在新山乡巨变的现实境况下,涌现了非常多不断寻求发展与改革的经验主体,他们成为乡土中国的新型实践者和创造者:其一是乡村里最广大的农民,他们代表着最为朴素且最为原发的行动者,一方面作为被扶助的群体,另一方面则生成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新乡土建设之中;其二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干部形象,他们在新山乡巨变中扮演着中坚力量,更多地表现为坚定而富于行动力的形象,驻村干部和队员奋发作为、向上向善,又或时而处于一种发展中的状态,成为再造乡土新质的重要驱动力;其三是乡村政治体制中既有的领导者与参与者,以及科教文卫从业者和商人角色,他们丰富着乡土中国的形象谱系,而且推动其中最不可或缺的精神流变,亦成为新乡土叙事中的新动量和新参数。
2025-04-15
-
从“家”中汲取智慧与勇气——读沙冒智化诗集《活在家里的名字》
沙冒智化的最新诗集《活在家里的名字》是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第九部作品。
2025-04-14
-
我们应如何对散文诗进行定位
五四时期,中国文学的文体实现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解放与蜕变,各种文体之间相互渗透,新体辈出。
2025-04-14
-
《白水谣》:如何实现历史叙事的当代价值
熊焱在推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血路》7年后,又推出了长篇新作《白水谣》。
2025-04-14
-
阿来非虚构作品《大河源》:一部黄河源的百科全书
《大河源》是一部有深度、有难度的作品,也是多年来,我读到的最有力量和深度的非虚构作品之一。
2025-04-14
-
文学中的女性流动意识与动态同盟
近年来,无论是文学写作、文化研究还是社会舆论场域,女性经验都受到广泛关注。
2025-04-14